中医古籍
  • 《常见病自测》 三 牙齿和牙龈

    1.牙齿

    从牙齿的色泽与形状的变化,对某些疾病也有诊断之意义。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青年人牙齿不白,略显黄色,这种牙称为四环素牙,为小时服用四环素药物所致,基本不影响生理功能,但影响美容,现在已充分认识到这点。如牙齿呈黄褐色,是长期饮用含氟过高的水而引起,也称氟斑牙。但牙齿的色泽也与饮食物有密切关系。

    人们常形容好看而健康的牙齿如编贝一样整齐。如发现门牙上缘呈月牙形凹陷并且牙间隙分离过宽,这是先天性梅毒的重要体征。单纯的牙间隙过宽常见于肢端肥大症。一些不良习惯如剔牙或外伤也会引起牙齿形状的改变。

    2.牙龈

    牙龈为包绕在牙齿颈部的一层肉质结构,正常牙龈应是粉红色,质地坚韧,且与牙颈部紧密结合。

    (1)牙龈水肿多见于慢性牙周炎。

    (2)牙龈边缘出血常为口腔内局部因素引起,如牙结石等,也可由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如坏血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出血性疾病。

    (3)牙龈如经挤压后有脓液溢出见于慢性牙周炎、牙龈瘘管等。

    (4)牙龈如出现蓝灰色点线称为铅线,是铅中毒的特征。在铋、汞、砷等中毒时也会有类似黑褐色点线状色素沉着。

    中医学在望齿龈观病方面,也有许多观点。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手足阳明经络连系于齿龈,所以,通过望齿龈可测知肾与胃肠的病变。

    ①牙齿白而有光泽,是津液内充的表现。

    ②牙齿干燥像岩石一样,是胃热炽盛的表现。

    ③牙齿干燥像白骨一样,多为肾阴枯竭的表现。

    ④牙齿松动且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

    ⑤睡觉时磨牙,多见于有胃肠积滞或者有寄生虫的病人。

    ⑥牙龈颜色红而润泽,是气血内充的表现。

    ⑦牙龈颜色淡白,多属血虚不能荣于机体。

    ⑧牙龈红肿热痛,或兼有齿缝出血,多属胃火上炎。

    ⑨牙龈微红、微肿,但不疼或兼有齿缝出血,多为肾阴不足,虚火上旺的表现。

    ⑩牙龈颜色淡白而不肿不痛,齿缝出血者,多为脾虚不能统摄血液的缘故。

    情险恶,牙齿迅速脱落,称为“走马牙疳”。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