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白喉杆菌或称白喉状杆菌,革兰染色阳性,长约3~4μm,宽0.5~1μm,无芽胞、荚膜和动力。菌体直立微弯曲,一端或两端膨大呈鼓槌状,涂片上常呈V、L、Y字形排列。用特殊染色,如奈瑟(Neisser)染色,菌体着色不匀,有兰黑的异染颗粒。白喉杆菌在血清培养基或鸡血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亚碲酸钾的培养基上菌落呈黑色或灰黑色扁平圆型隆起。按其菌落的形态差异及生化反应特性,将该菌分为重型、轻型及中间型。三型均能产生外毒素,一般认为重型和中间型引起的病情重,发生神经麻痹者较多,且病死率高。但近年报道轻型菌引起的重症患者不比重型菌引起的少。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的噬菌体,才具有合成毒素的能力。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白喉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但不够稳定。
本菌对干燥、寒冷及阳光低抗力较其他非芽胞菌要强,在干燥假膜内存活2个月,在水和牛奶中可活数周;随尘埃播散,若暴露于直射阳光下经数小时才被杀死;但对热及化学消毒剂敏感,56℃10分钟;在0.1%升汞、5%石碳酸和3~5%的来苏溶液中,均能迅速被杀灭。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白喉杆菌或称白喉状杆菌,革兰染色阳性,长约3~4μm,宽0.5~1μm,无芽胞、荚膜和动力。菌体直立微弯曲,一端或两端膨大呈鼓槌状,涂片上常呈V、L、Y字形排列。用特殊染色,如奈瑟(Neisser)染色,菌体着色不匀,有兰黑的异染颗粒。白喉杆菌在血清培养基或鸡血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亚碲酸钾的培养基上菌落呈黑色或灰黑色扁平圆型隆起。按其菌落的形态差异及生化反应特性,将该菌分为重型、轻型及中间型。三型均能产生外毒素,一般认为重型和中间型引起的病情重,发生神经麻痹者较多,且病死率高。但近年报道轻型菌引起的重症患者不比重型菌引起的少。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的噬菌体,才具有合成毒素的能力。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白喉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但不够稳定。
本菌对干燥、寒冷及阳光低抗力较其他非芽胞菌要强,在干燥假膜内存活2个月,在水和牛奶中可活数周;随尘埃播散,若暴露于直射阳光下经数小时才被杀死;但对热及化学消毒剂敏感,56℃10分钟;在0.1%升汞、5%石碳酸和3~5%的来苏溶液中,均能迅速被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