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学》 砒石

    【药用】本品为砷华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酸,大热。有大毒。入肺经。

    【功效】外用蚀疮去腐。内服截疟,劫痰平喘。

    【临床应用】1.用于痔疮、管、瘰历、牙疳。

    砒石外用有去腐拔毒的作用,现在常合枯矾、乌梅肉等用以蚀痔;又可合枯矾、朱砂、石膏等用于管、瘰历等症。此外,本品合红枣同研末,可治走马牙疳。

    2.用于寒喘气促,不得平卧。

    砒石性温,能劫寒痰,以奏平喘之功,常合淡豆鼓,研制成丸,内服以疗寒性哮喘、咳嗽、痰多清稀等症。

    此外,据古代文献记载,本品又可用以截疟。但现在临床上很少应用。

    【处方用名】白砒、白信、砒石、信石、砒霜(均为白信石,质较纯而为较强)。红砒、红信(均为红信石,含有杂质)。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每次一毫至二毫,每日一次,入丸剂。外用适量。

    【按语】本品有剧毒,内服都须用绿豆或豆腐同煮后应用,不能多服或持续久服,以防中毒。孕妇忌用。

    【方剂举例】紫金丹《本事方》砒石,豆肢。治寒喘。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疗诸疟,风痰在胸隔,可作吐药;不可久服,伤人。」

    《本草纲目》:「除[鼻句]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历、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