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集成》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凡三十八穴

    作者: 廖润鸿

    少泽二穴一名少吉在手小指之端外侧去爪甲角下如韭叶手太阳脉之所出为井针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壮(铜人)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手太阳脉之所流为荣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铜人)后溪二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铜人)○本节后横文尖尽处握掌取之(入门)○手太阳脉之所注为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铜人)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臂下掌上接处曰脘)起骨下陷中(铜人)○在掌后外侧高骨下陷中握掌向内取之(入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灵枢)○手太阳脉之所过为原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铜人)阳谷二穴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为经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铜人)养老二穴在手踝骨上一空在腕后一寸陷中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支正二穴在腕骨后五寸(铜人)○在腕后五寸去养老四寸陷中(资生)○手太阳络别走少阴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小海二穴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铜人)○屈手向头取之又云屈肘得之(入门)○手太阳脉之所入为合针入二分可灸三壮(铜人)肩贞二穴在肩曲胛上两骨解间肩后陷中(铜人)○在肩后两骨罅间(入门)○针入八分禁不可灸(入门)二穴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针入八分可灸三壮(铜人)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针入五分留六呼可灸三壮(铜人)秉风二穴在天外肩上小骨后举臂有空(铜人)○在天宗前小后(入门)○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针入五分可灸十壮(铜人)肩外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铜人)○去大杼旁三寸(入门)○针入六分可灸三壮(铜人)肩中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铜人)○去大杼旁二寸(入门)○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十壮(铜人)○肩后廉十二穴肩贞极外天宗曲垣次之外中极里(纲目)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铜人)○在颊车后陷中(入门)○针入一寸可灸三壮(铜人)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挟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铜人)○在完骨下发际下颈上大筋处动脉陷中(入门)○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颧二穴在面骨下廉锐骨端陷中(铜人)○在面颊锐骨下下廉陷中(入门)○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铜人)○在耳前珠子旁(入门)○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