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旧云。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王节斋曰。近有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即调经论燔针也。可以治筋寒病)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夫针而加灸。灸而且针乃后人俗法。此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行。于疾无与也古针法最妙。但恐不得其精而误用之则危拙见于顷刻。惟灸得穴。有益无害。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旧云。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王节斋曰。近有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即调经论燔针也。可以治筋寒病)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夫针而加灸。灸而且针乃后人俗法。此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行。于疾无与也古针法最妙。但恐不得其精而误用之则危拙见于顷刻。惟灸得穴。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