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资生经》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图缺)

    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针五分.可灸七壮.(甲乙同)明云、禁灸.下经云、灸五壮.素同.(难疏.骨会大杼.骨病治此.)

    明堂云禁灸.而铜人云可灸七壮.必有说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二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寸半.(自此后不写相去二字.)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出甲乙经.甄权针经云、在三椎下两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五分.留七呼.灸百壮.明下云、三壮.(千.肺俞对乳引绳度之.)

    厥阴俞二穴.在四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灸七七壮.千、扁鹊云名阙俞.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下云、灸五壮.(千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

    铜人云、心俞不可灸.可针入三分.世医因此遂谓心俞禁灸.但可针尔.殊不知刺中心一日可也.岂可泥不可灸之说.而坐受毙耶.

    督俞二穴.一名高盖.在六椎下两旁各寸半.禁针通灸.

    铜人经缺此穴.明堂经有之.今根据明堂入在此.恐铜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难疏.血会鬲俞.血病灸此.)

    八椎下两旁.铜人明堂并缺俞穴.

    肝俞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素云、刺中肝.五日死.

    胆俞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寸半.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三分.下经云、灸五壮.素、刺中胆.一日半死.

    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素云、刺中脾.十日死.

    胃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云、三壮.下云、七壮.

    三俞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针三分.下云、灸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与脐平.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忌同.明云、三壮下.

    云、五壮刺中肾六日死.

    气海俞二穴.在十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通灸.

    按明堂有气海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大肠俞二穴.在十六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二壮.

    关元俞二穴.在十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

    按明堂有关元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小肠俞二穴.在十八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中膂内俞二穴.一名脊内俞.在二十椎下两旁各寸半.侠脊起肉.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明下云、主腰痛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

    白环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甲乙云、针如腰户法同.挺腹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针八分.得气即先泻讫.多补之.不宜灸.忌房劳.不得举重.明下云、灸三壮.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侠脊陷中.针三分.灸七壮.千云、腰髁下一寸.

    二穴.在第一空侠脊陷中.可灸七壮.针三分.

    二穴.在第三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二壮.

    二穴.在第四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会阳二穴.一名利机.在阴尾骨两旁.针八分.灸五壮.

    千金八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四穴.故名八 .)其曰夹脊四寸.是除脊各寸半也.凡大杼下穴.皆当除脊各寸半.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曹世荣
  • 作者:
    李珣
  • 本书是河南省杞县解放前的名医翟竹亭先生的遗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开封专署卫生局以石印本问世,此由开封医学专科学校张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凡十七门,二百三十七案。各门有总论,说明病源同异;每病有医案,辨证论治,方法简便。重以温疫险恶证案,内外妇幼各科杂证兼备,所论简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败的误诊教训,亦详为记载。可供临床医师参考运用。

    作者:
  • 作者:
    顾德华
  • 作者:
    赵献可
  • 作者:
    韩懋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