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甲乙经》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中以越之。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气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也。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喝喝(《素问》作 )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 (《素问》作两胁下)痛甚不可以转,转则两胁(《素问》作)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 (《素问》作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咳涎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遗尿(《素问》作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曰∶《九卷》言振埃,刺外经而去阳病,愿卒闻之。曰∶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卧,病咽噎不得息,取之天容。其咳上气穷 胸痛者,取之廉泉。取之天容者,深无一里(里字疑误)。取廉泉者,血变乃止。

    咳逆上气,魄户及气舍主之。咳逆上气,噫嘻主之。咳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咳逆上气唾沫,天容及行间主之。咳逆上气,咽喉壅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一本作天突)。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华盖主之。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咳卧不安, 中主之。胸满咳逆,喘不得息,呕吐烦满,不得饮食,神藏主之。胸胁 满咳逆上气,呼吸多喘,浊沫脓血,库房主之。咳喘不得,坐不得卧,呼吸气素,咽不得,胸中热,云门主之。胸胁 满不得俯仰, 痈,咳逆上气,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气,不能食,维道主之。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咳,干呕满,侠白主之。咳上气,喘不得息,暴痹内逆,肝肺相传,鼻口出血,身胀,逆息不得卧,天府主之。凄凄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手阴 主之。咳而胸满,前谷主之。咳面赤热,支沟主之。咳喉中鸣,咳唾血,大钟主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作者:
    钱潢
  • 作者:
    吴谦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