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甲乙经》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黄帝问曰∶愿闻人气之清浊者,何也?岐伯对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下行于胃。清者上行,浊者下行。清浊相干,名曰乱气。

    曰∶夫阴清而阳浊,浊中有清,清中有浊,别之奈何?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流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孔窍,其浊者下行诸经。故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曰∶治之奈何?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取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何谓也?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腠理(一作 )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出泄,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拥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也。

    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痹,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曰∶六气贵贱何如?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更多中医书籍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张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