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学》  [附]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火罐种类有竹罐、陶罐和玻璃罐。现临床常用广口罐头瓶代替。

    1.操作方法

    (1)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速将火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适于侧面横拔,否则会因燃物下落而烧伤皮肤。

    (2)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挟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节约棉球。

    拔罐后,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待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取罐时,一手扶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硬拉或拖动。

    2.适应范围

    拔罐法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作用。临床多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风寒湿痹:如肩背痛,腰腿痛。

    (2)胃肠疾病:如胃痛、呕吐、腹泻。

    (3)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

    (4)刺血拔罐适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疠和部分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3.注意事项

    (1)患者要有舒适的体位,应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掉罐。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

    (2)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3)常用自发性出血和损伤性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4)如出现烫伤,小水泡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包敷,保护创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李珣
  • 本书是河南省杞县解放前的名医翟竹亭先生的遗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开封专署卫生局以石印本问世,此由开封医学专科学校张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凡十七门,二百三十七案。各门有总论,说明病源同异;每病有医案,辨证论治,方法简便。重以温疫险恶证案,内外妇幼各科杂证兼备,所论简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败的误诊教训,亦详为记载。可供临床医师参考运用。

    作者:
  • 作者:
    顾德华
  • 作者:
    赵献可
  • 作者:
    韩懋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作者:
  •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