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凡伤寒邪传入里。温热病热结于里。皆属阳明腑证。手足汗。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腹胀满。绕脐痛。心烦恶热。喘冒不得卧。腹中转矢气。甚则谵语发狂。昏不识人。大便胶闭。或自利纯青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三承气汤者是也。
【荣斋按】伤寒阳明急下症,它只是里热症的一部分,本节只有这些,不能包括全面。何氏在“重订广温热论”中对于里热症分列七个类型,颇为明白晓畅,特转引如下∶(一)热在营卫之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面局部红或肿,眼白黄,目珠胀,鼻孔干,唇燥,烦躁。轻发疹,重发丹斑。舌苔白而底绛,或两边白苔而中红。或身热反减恶热反甚,咳嗽黄痰,上气喘急。
(二)热在胸膈、气分抑郁之候∶咽燥喉痛,胸胁满痛,甚或胸前红肿,按之热甚。小便色黄。舌苔浓白而糙,或黄腻而燥,或见红点,或有裂纹,或黄白相兼,或灰白。
(三)热陷心包及心,血分灼热之候∶谵语发狂,或沉昏嗜睡,或烦躁不寐,四肢厥逆,指甲红紫,大便溏黑极臭,小便赤涩或痛,舌绛无苔,或舌上略有粘苔。
(四)邪热攻脑之候∶晕厥不语,两手发痉状如惊痫,时螈,头独摇,甚或遗尿直视,筋惕肉,循衣摸床撮空,舌苔起腐,间有黑点。
(五)热在胃肠之候∶便血,便脓血,谵语多言,腹满痛,唇裂齿燥,舌苔黄燥。
(六)热陷肝肾之候∶日轻夜重,朝凉暮热,面少华色,口干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四肢厥逆,烦躁不寐,小便涩痛,甚或癃闭,腰足冷,大便或秘结或泻水;舌绛无苔,或干粘带涩,或紫中兼有黑点。
(七)热陷冲任之候∶朝凉暮热,冲任脉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甚或舌卷囊缩,小便涩痛,男则遗精腰痛,女则带下如注。舌色焦紫起刺如杨梅,或舌红无苔而胶粘,或舌红中有白糜点。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凡伤寒邪传入里。温热病热结于里。皆属阳明腑证。手足汗。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腹胀满。绕脐痛。心烦恶热。喘冒不得卧。腹中转矢气。甚则谵语发狂。昏不识人。大便胶闭。或自利纯青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三承气汤者是也。
【荣斋按】伤寒阳明急下症,它只是里热症的一部分,本节只有这些,不能包括全面。何氏在“重订广温热论”中对于里热症分列七个类型,颇为明白晓畅,特转引如下∶(一)热在营卫之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面局部红或肿,眼白黄,目珠胀,鼻孔干,唇燥,烦躁。轻发疹,重发丹斑。舌苔白而底绛,或两边白苔而中红。或身热反减恶热反甚,咳嗽黄痰,上气喘急。
(二)热在胸膈、气分抑郁之候∶咽燥喉痛,胸胁满痛,甚或胸前红肿,按之热甚。小便色黄。舌苔浓白而糙,或黄腻而燥,或见红点,或有裂纹,或黄白相兼,或灰白。
(三)热陷心包及心,血分灼热之候∶谵语发狂,或沉昏嗜睡,或烦躁不寐,四肢厥逆,指甲红紫,大便溏黑极臭,小便赤涩或痛,舌绛无苔,或舌上略有粘苔。
(四)邪热攻脑之候∶晕厥不语,两手发痉状如惊痫,时螈,头独摇,甚或遗尿直视,筋惕肉,循衣摸床撮空,舌苔起腐,间有黑点。
(五)热在胃肠之候∶便血,便脓血,谵语多言,腹满痛,唇裂齿燥,舌苔黄燥。
(六)热陷肝肾之候∶日轻夜重,朝凉暮热,面少华色,口干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四肢厥逆,烦躁不寐,小便涩痛,甚或癃闭,腰足冷,大便或秘结或泻水;舌绛无苔,或干粘带涩,或紫中兼有黑点。
(七)热陷冲任之候∶朝凉暮热,冲任脉动,少腹里急,阴中拘挛,甚或舌卷囊缩,小便涩痛,男则遗精腰痛,女则带下如注。舌色焦紫起刺如杨梅,或舌红无苔而胶粘,或舌红中有白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