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查古籍
《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邵某某,女,57岁
【初诊】
暮春感温,形体削瘦,面色黑浊,素质阴亏,滓液不足,近感温热之邪,身热不重,微有恶寒,干咳无痰,头部微痛,心烦口干,咽部疼痛,舌干瘦而鲜红,脉来弦细小数。此阴虚感温,津亏液少,当用滋阴清宣方法。
肥玉竹10克,嫩白薇6克,炒栀皮6克,淡豆豉10克,苦桔梗6克,前胡6克,沙参10克,杏仁6克,茅芦根各10克,三付
【二诊】
药后,寒热已解,仍干咳无痰,再以原方去豆豉、桔梗、加麦冬10克,天冬10克,又三付而逐渐痊愈。
【按】:辨治外感证亦须注意患者的素体状况,此例患者素体阴伤,津液早亏,再感温邪,虽身热不重而阴必更伤,故舌干瘦鲜红,脉弦细小数,细主脏阴之亏,数乃郁热之象,故用滋阴生津,清宣郁热方法,仿加减葳蕤汤治之而愈。然但取加减藏蕤汤养阴之意,不用葱白发表之药,加入养阴轻宣之品,药合病机,乃能取效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