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支气管肺炎 二

    狄某某,女,5岁

    【初诊】

    发烧2~3天,体温38.5℃,咳嗽气促作喘,×线透视:支气管肺炎,白血球12000/mm3,两脉滑数,指纹深紫,已至命关,舌红苔白腻根厚,夜间因热惊抽两次,汗出口渴,大便略千。此风温蕴热,因热动风,急用清热凉肝熄风方法。

    薄荷1克(后下),生石膏10克(先煎),知母6克,连翘6克,芦根30克,钩藤10克,焦三仙各6克,羚羊角粉0.3克(分冲),一付

    【二诊】

    身热渐减,体温38℃,咳喘少轻,脉仍滑数,昨日抽搐未作,口渴夜不安寐,大便仍干小便短赤,温邪蕴热在于气分,再以清热熄风方法。

    薄荷1克(后下),生石膏10克,僵蚕4.5克,连翘10克,芦根30克,钩藤10克,羚羊角粉0.3克(分冲),二付

    【三诊】

    身热渐退,体温37.5℃,咳喘大减,抽搐未作,昨夜安寐甚佳,两脉弦滑,数象大减,指纹已淡,回至风关,舌红苔略厚,再以原方进退。

    前胡1.5克,蝉衣3克,片姜黄3克,钩藤10克,芦根30克,焦麦芽6克,牛黄抱龙丸一丸(分两次药选下),二付

    【四诊】

    身热退而咳喘亦止,体温36 5℃,抽搐未作,夜寐甚安,指纹、脉象皆如常,舌苔已化,二便如常,再以清热化滞方法。禁荤腥,吃素食,注意寒暖。

    前胡1.5克,芦根15克,焦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二付后诸恙皆安,调理一周如常。

    【按】:此为风温气分热盛动风之候,故用清热凉肝息风方法。生石膏、知母取法于白虎汤,清阳明之热;钩藤、羚羊角寓羚角钩藤意,息厥阴之风;焦三仙消食滞于内;薄荷、连翘、芦根分消风热邪气于外。观此治法可知透热转气之运用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