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积热酸软之症】四肢烦疼,时或重滞,手足心时冷时热,或发热如疟,时或清爽,时或倦怠,时或身重,如负重物,小便黄赤,大便乍难乍易,此积热酸软之症也。
【积热酸软之因】或膏粱积热,湿热甚于肠胃之中,或饮酒使内,热气聚于脾中而不散,或多饮茶汤,水湿久积于内,则成积热酸软之症矣。
【积热酸软之脉】多见弦数,弦主脾病,数主脾热。右关弦数,肠胃积热。左脉弦数,
【积热酸软之治】膏粱积热,栀连二陈汤、清胃汤。热气聚于脾中者,栀连戊己汤。木火乘脾者,龙胆泻肝汤。
栀连二陈汤
山栀 川黄连 陈皮 甘草 半夏 白茯苓
家秘用此方。清胃家痰火,胸前饱闷,加苍、朴。
清胃汤治胃中有火无痰。
升麻 川黄连 山栀 甘草 丹皮
口干渴,加干葛。唇焦消水,加石膏。
栀连戊己汤
山栀 川黄连 白芍药 甘草
家秘用此方,清脾火,兼清肝火。
龙胆泻肝汤治肝胆实火。
龙胆草 黄芩 山栀 知母 天门冬 麦门冬 柴胡 人参 甘草 川黄连
酸软痿挛,病在筋脉。方书以为肝经所主,然细详病情,实阳明经主病者多。以阳明为宗筋之会,主束骨而利机关,且阳明为水谷之海,湿热本于此。湿热在经,未变燥热,湿主乎柔,则发酸软,湿热变燥,则燥主乎刚,燥伤血脉,筋劲脉强。二症起病相同,传变各别,故治法各异。治痿挛,用清润宗筋,治酸软,主清燥宗筋,家秘平胃散、苍独三妙丸,合圣惠方,治酸软之大法也。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
【积热酸软之症】四肢烦疼,时或重滞,手足心时冷时热,或发热如疟,时或清爽,时或倦怠,时或身重,如负重物,小便黄赤,大便乍难乍易,此积热酸软之症也。
【积热酸软之因】或膏粱积热,湿热甚于肠胃之中,或饮酒使内,热气聚于脾中而不散,或多饮茶汤,水湿久积于内,则成积热酸软之症矣。
【积热酸软之脉】多见弦数,弦主脾病,数主脾热。右关弦数,肠胃积热。左脉弦数,
【积热酸软之治】膏粱积热,栀连二陈汤、清胃汤。热气聚于脾中者,栀连戊己汤。木火乘脾者,龙胆泻肝汤。
栀连二陈汤
山栀 川黄连 陈皮 甘草 半夏 白茯苓
家秘用此方。清胃家痰火,胸前饱闷,加苍、朴。
清胃汤治胃中有火无痰。
升麻 川黄连 山栀 甘草 丹皮
口干渴,加干葛。唇焦消水,加石膏。
栀连戊己汤
山栀 川黄连 白芍药 甘草
家秘用此方,清脾火,兼清肝火。
龙胆泻肝汤治肝胆实火。
龙胆草 黄芩 山栀 知母 天门冬 麦门冬 柴胡 人参 甘草 川黄连
酸软痿挛,病在筋脉。方书以为肝经所主,然细详病情,实阳明经主病者多。以阳明为宗筋之会,主束骨而利机关,且阳明为水谷之海,湿热本于此。湿热在经,未变燥热,湿主乎柔,则发酸软,湿热变燥,则燥主乎刚,燥伤血脉,筋劲脉强。二症起病相同,传变各别,故治法各异。治痿挛,用清润宗筋,治酸软,主清燥宗筋,家秘平胃散、苍独三妙丸,合圣惠方,治酸软之大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