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此
《内经》脾热痿弱之症也。
【脾热痿软之因】或因水饮不谨,水积热生,或因膏粱积热,湿热伤脾,脾主肌肉,故常不仁,脾主四肢,故常痿软。
【脾热痿软之脉】六脉濡滞,湿气所伤,若见洪数,乃是湿热。右关主脾,脉弦乃病。
【脾热痿软之治】水湿生热者,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膏粱积热者,川连枳壳汤,
栀连平胃散
栀连二陈汤上二方见脾热肿门。
川连枳壳汤
泻黄散上二方见脾实腹胀。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此
《内经》脾热痿弱之症也。
【脾热痿软之因】或因水饮不谨,水积热生,或因膏粱积热,湿热伤脾,脾主肌肉,故常不仁,脾主四肢,故常痿软。
【脾热痿软之脉】六脉濡滞,湿气所伤,若见洪数,乃是湿热。右关主脾,脉弦乃病。
【脾热痿软之治】水湿生热者,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膏粱积热者,川连枳壳汤,
栀连平胃散
栀连二陈汤上二方见脾热肿门。
川连枳壳汤
泻黄散上二方见脾实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