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张氏医通》 暑门

    作者: 张璐

    金匮一物瓜蒂汤治夏暑以水灌汗。身热疼痛。

    瓜蒂(十四个。熬锉)

    上一味。水煎。去滓顿服。少顷即吐。不吐探之。 此方之妙。全在探吐以发越郁遏之阳气。则周身汗出表和。而在内之烦热。得苦寒涌泄亦荡涤无余。今人目睹其方而不知用。医道之陋若此。

    消暑十全散治伤暑。兼感风邪。发热头痛。

    香薷(二钱。) 扁豆(炒捶) 浓朴(姜制) 陈皮 甘草(炙) 白术 茯苓木瓜 藿香 苏叶(各一钱)

    水煎。热服无时。取微汗效。

    局方香薷饮治伤暑。腹中不和。烦渴引饮。

    香薷(二钱) 浓朴(姜制。一钱) 扁豆(炒研。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水煎。井中沉冷服之。身热欲得汗者热服。

    黄连香薷饮(活人) 治伤暑。大热烦渴。

    香薷(二钱) 黄连(酒炒。半钱) 浓朴(姜制。一钱)

    水煎热服。

    导赤散(局方) 治小肠实热。小便赤涩。

    生地黄(五钱) 木通 甘草梢(生。各一钱。) 竹叶(一握。)

    上四味。水煎热服。溺血。加辰砂五分。(一方多灯草。一方多车前。)

    十味香薷饮治伤暑。体倦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二钱。) 人参 黄 (酒炒。)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扁豆陈皮(醋炒。) 浓朴(姜制) 木瓜(各一钱)

    水煎。欲作汗热服。欲利小便冷服。

    六和汤治伤暑霍乱烦闷。喘呕吐泻。

    香薷(二钱。)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扁豆 浓朴(姜制。) 木瓜杏仁(泡。去皮尖。) 半夏(醋炒。各一钱) 藿香 砂仁(炒研。各六分) 生姜(三片)大枣(一枚)

    水煎热服。

    清暑益气汤(保元汤下)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下) 五苓散(方祖) 栀子豉汤(方祖)益元散(方祖)白虎汤(方祖)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下) 消暑丸(二陈汤下) 藿香正气散(平胃散下)养胃汤(平胃散下)大顺散(理中汤下) 冷香饮子(四逆汤下) 浆水散(四逆汤下) 来复丹(金液丹下) 清燥汤(保元汤下)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苍术白虎汤(白虎汤下) 生脉散(方祖) 小半夏茯苓汤(二陈汤下)针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桂苓丸(五苓散下) 参苓白术汤(四君子汤下) 钱氏白术散(四君子汤下) 黄连解毒汤(伊芳尹三黄汤下) 保元汤(方祖)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
  • 作者:
    张曜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