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张卿子伤寒论》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第八十六

    作者: 张卿子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赵嗣真云。仲景发汗汤剂。各分轻重不同。至少阴发汗二汤。其第一证。以少阴本无热。今发热。故云反也。盖发热为邪在表而当汗。又兼脉沉。属阴而当温。故以附子温经。麻黄散寒。而热须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二证。既无里寒之可温。又无里热之可下。求其所以用麻黄附子之义。则是脉亦沉。方可名曰少阴病。身亦发热。方行发汗药。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浅。比之前证亦稍轻。故不重言脉证。而但曰微发汗。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

    又云。四逆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二汤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脉经曰。风伤阳。寒伤阴。少阴受病。则得之于寒。二三日以上。寒极变热之时。

    热烦于内心中烦。不得卧也。与黄连阿胶汤。扶阴散热。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汪宏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