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辨证施治

    根据局部的症状,特别是疼痛的性质,起病的久暂,发病的诱因,结合全身表现,按中医学的八纲辨证方法辨证施治。一般急性期应以祛邪、行气、活血、止痛为主,必要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给予消炎镇痛药物。急性期过后,以益气、养血、舒筋、活络方法治疗以及循序渐进的被动和主动的功能锻炼。

    一、内服药治疗

    1.风寒湿痹

    主证:初起肩颈疼痛,如刀割样、针刺样、酸麻样。由于疼痛,病人把肩向患侧倾斜以求缓解,并常以健侧手承托患侧上臂,患肩被轻微碰撞即疼痛难忍,往往拒绝检查,轻微的活动即可诱发疼痛加剧,故不敢活动。上举和后伸活动限制。局部不红、不肿,微热或不热。舌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选方:蠲痹汤(《百一选方》)加减。

    药物:羌活3g、姜黄3g、当归9g、炙黄芪9g、赤芍9g、防风9g、甘草3g、生姜2g。

    加减:肩颈痛游走,手指麻木,肌肉瞤动,风重者加桑枝、秦艽;伴眩晕者加天麻;遇冷加重,形寒肢冷,肩部冷感,寒重者加附子、桂枝、细辛;沉倦眩晕,胃纳呆滞,湿重者加防风、法夏、苍术、石菖蒲;关节重痛、微肿、痰湿素盛者加法夏、白芥子;关节疼痛剧烈时,可服腰椎痹痛丸止痛。

    2.邪郁化热

    主证:治疗不当,风寒湿邪郁而化热,证见恶风,口渴,灼热,红肿,疼痛较剧烈,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风、通络。

    选方: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防杞9g、杏仁9g、连翘9g、滑石15g、薏仁9g、法夏9g、蚕砂3g、赤小豆皮9g、栀子9g。

    加减:热盛者加黄芩、银花藤;局部瘀红者加生地黄、丹皮;口渴甚者加石膏、花粉。

    3.气血瘀滞

    主证:多数可以问到诱因。证见重坠胀痛,夜间加重,压痛明显,活动有阻滞感,上肢麻木,舌有瘀斑或舌质暗晦,舌苔薄,脉弦。

    选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秦艽6g、川芎6g、桃仁9g、红花3g、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五灵脂6g、香附3g、地龙6g。

    4.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主证:起病隐袭,缓慢加重,或失治日久。疼痛不剧,绵绵不休,局部不红、不肿、不热。筋腱松驰,肌肉消瘦。重者肩关节半脱位。舌质淡,舌苔薄白或无苔,脉大或细缓无力。

    治法: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止痛。

    选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独活9g、桑寄生6g、杜仲6g、牛膝6g、细辛6g、秦艽6g、茯苓6g、肉桂心6g、防风6g、川芎6g、党参6g、甘草6g、当归6g、白芍药6g、干地黄6g。

    加减:气血瘀滞者加田七;阳虚偏重者加附子;阴虚偏重者去细辛、肉桂心,加黄精、龟板;湿重者加防杞;风重者加白花蛇。

    二、针灸疗法仍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运用补泻手法,一般选肩?、肩髎、肩井、肩贞、阿是等穴位作为主穴,配以天宗、手三里、小海、乘风等穴。急性期多用泻法,急性期以后多用补法,亦可以使用电针法。梅花针治疗可收到一定效果,且病人及家属易于掌握。

    三、按摩推拿疗法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拿法,选穴和针灸疗法相同。用力程度以病人尚能忍受为宜。然后以摇、搓肩部治疗,也应以病人尚能忍受为宜。

    四、手法剥离粘连法在麻醉下,用手法剥离已经广泛粘连的软组织。但受到骨质疏松程度、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的限制。

    五、其他治疗方法陈醋离子导入、超短波、场效应等治疗,均可收到一定效果。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霖
  • 作者:
    郭士遂
  • 作者:
    陈士铎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
  • 作者:
    陈修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