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文殊兰果

    《中药大辞典》:文殊兰果拼音注音Wén Shū Lán Guǒ出处

    《泉州本草》

    来源

    为石蒜科植物文殊兰果实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罗裙带"条。

    功能主治

    《泉州本草》:"治闪筋肿大,鲜果实捣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文殊兰果拼音注音Wén Shū Lán Guǒ别名

    文殊兰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Crinum出处

    出自《泉州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文殊兰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inum asiaticum L.var.sinicum(Roxb.ex Herb.)Baker[C. sinicum Roxb.ex Herb.]

    采收和储藏:11-12月果熟时采收,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旁沙地,亦栽植于庭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文殊兰,多年生草本。植株粗壮。鳞茎长柱形,直径约10-15cm。叶20-30枚,多列,带状披针形, 长可达1m,宽7-12cm,先端渐尖,边缘波状,暗绿色。花茎直立,粗壮,几与叶等长;伞形花序通常有花10-24朵;佛焰苞状总苞片2,披针形,外折,长6-10cm,白色,膜质 ;苞片多数,狭条形,长7-10cm;花梗长0.5-2cm;花被高脚碟状,芳香,筒部纤细,长4-10cm,直径1.5-2mm。花被裂片6,条形,白色,长4.5-9cm,宽6-9mm,向顶端渐狭;雄蕊6,淡红色,花丝比花被裂片短,长约4-5cm,上部淡紫红色,花药黄色,狭条形,先端渐尖,长约1.5cm或更长;雌蕊1,柱头3浅裂或头状,子房下位,3室,纺锤形,长不及2cm。蒴果近球形,浅黄色,直径3-5cm;通常种子1颗。花期6-8月,果期11-12月。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泉州本草》:治闪筋肿大,鲜果实捣敷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ì Bà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褐脉楼梯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T.Wang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石灰山山坡林下。资......
  • 《中药大辞典》:薜荔拼音注音Bì Lì别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
  •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别名王不留行[广西、广东]、凉粉果、爬墙虎、木馒头、木莲、络石藤、风不动来源桑科榕属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以花序托(俗称果实)入药。(其不育枝为络石藤一种,参阅“络石藤”项下)。花序托成熟后采摘,......
  • 《中药大辞典》:薜荔根拼音注音Bì Lì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根。随时可采。晒干备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治头痛眩晕,关节风湿痛,产后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拼音注音Bì Lì Zhī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pumila L.采收和储藏:随时可采。割破茎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叶中。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旷野树上或村边残墙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