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燥,大渴口干,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畏日气,脉虚而弱。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汤,并感冒发热烦渴,五苓散、桂枝茯苓甘露饮、黄连香薷饮,或双解散,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妙。半表半里者,小柴胡汤、凉膈散、天水散。
按∶刘河间论暑证甚详,独明于诸家用药,头头中款,可谓得其解者。但暑证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承气汤走马之粪也。却之却之。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中暑之证,身热头痛,背寒面垢,自汗烦燥,大渴口干,倦怠而身不痛,或时恶寒,或畏日气,脉虚而弱。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汤,并感冒发热烦渴,五苓散、桂枝茯苓甘露饮、黄连香薷饮,或双解散,或里热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妙。半表半里者,小柴胡汤、凉膈散、天水散。
按∶刘河间论暑证甚详,独明于诸家用药,头头中款,可谓得其解者。但暑证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承气汤走马之粪也。却之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