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咸苦,寒、微寒,无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详,安心气,常不魇寐,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药性论》云∶臣。味甘。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猝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小儿惊痫,治山瘴。孟诜云∶治热毒痢及血痢。
(公元 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九十卷。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科”、 “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各分子目,有图说方论,此较简明易学。
味咸苦,寒、微寒,无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详,安心气,常不魇寐,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药性论》云∶臣。味甘。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猝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小儿惊痫,治山瘴。孟诜云∶治热毒痢及血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