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甲状舌管囊肿和瘘管是胚胎期甲状腺发生过程中的甲状舌管闭合不全,或有上皮残留而形成。本病多位于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间的颈中线上,偶有偏离中线,多见于儿童。
【诊断】
1.囊肿位于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颈前中线上最为多见,呈圆形囊肿,随吞咽和伸舌活动;甲状舌骨瘘在皮表有瘘口,或伴囊肿与其相连,两者间可扪及索条状组织,瘘口处有粘液、干酪状物或脓液。亦有囊肿感染形成脓肿,切开引流后不愈成为瘘孔。
2.X线片可显示造影剂所在囊腔或瘘管的位置及走向。囊腔穿刺抽出囊液以助诊断。
3.用同位素扫描鉴别异位甲状腺,时与皮样囊肿相似,但吞咽和伸舌不随之活动,无瘘管伴存和病理检查可区别。腮源性瘘管伴囊肿在颈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有瘘口,瘘管向上至扁桃体窝易于鉴别。
【治疗】
1.囊肿及瘘管有急性感染应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切开引流,延期全切除手术。
2.囊肿及瘘管切除术,多用颈前舌骨下横切口,瘘周疤痕及管侧支宜一并切除。术前用2%美蓝液或快速硬化可塑性聚合物注入瘘管或囊腔内,有利于发现和分离瘘管及其侧支,帮助术者凭视觉和触觉顺利地切除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