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蹻。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本干,及胫后动、静脉。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蹻。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本干,及胫后动、静脉。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