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
①兼见阴证的痫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冷,不惊瘛,不啼唤,而病发时脉沉者为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阴痫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治宜温补燥湿,用五生丸、引神归星丹等。
②即慢惊风。《证治准绳·幼科》:“阴痫乃慢惊也。”“小儿急慢惊风,古谓阴阳痫也。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盛而阳亏。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详见慢惊条。
③慢惊之后,痰迷心窍之症。《证治准绳·幼科》:“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证见四肢逆冷,吐舌摇头,口嚼白沫,牙关紧闭但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黄或青,脉息沉微。治用固真汤加回生汤同煎。参见痫条。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
病名。
①兼见阴证的痫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冷,不惊瘛,不啼唤,而病发时脉沉者为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阴痫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治宜温补燥湿,用五生丸、引神归星丹等。
②即慢惊风。《证治准绳·幼科》:“阴痫乃慢惊也。”“小儿急慢惊风,古谓阴阳痫也。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盛而阳亏。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详见慢惊条。
③慢惊之后,痰迷心窍之症。《证治准绳·幼科》:“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证见四肢逆冷,吐舌摇头,口嚼白沫,牙关紧闭但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黄或青,脉息沉微。治用固真汤加回生汤同煎。参见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