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系指耳郭上生疮,或烂痛有脓汁。多见于小儿。《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瘥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又云“小儿耳鼻口间生疮,世谓之月食疮,随月生死,因以为名也。世云小儿见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则令耳下生疮,故呼为月食疮也。”月食疮,其义有二。一指发病部位比较广泛,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随月盛衰;一为专指耳下生疮,烂痛有脓汁,时瘥时发者。参见月蚀疳疮条。
《景岳全书》(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着。六十四卷。包括医论、诊断、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等。主张人的生气以阳为生,阳难得而易失,既失而难复,所以主张温补。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病名。系指耳郭上生疮,或烂痛有脓汁。多见于小儿。《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瘥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又云“小儿耳鼻口间生疮,世谓之月食疮,随月生死,因以为名也。世云小儿见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则令耳下生疮,故呼为月食疮也。”月食疮,其义有二。一指发病部位比较广泛,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随月盛衰;一为专指耳下生疮,烂痛有脓汁,时瘥时发者。参见月蚀疳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