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因痰饮或胃热所致食入易消的疾患。又称饮瘥、食瘥、肚瘥。《杂病证治准绳》:“心瘥,亦痰饮所致,俗名饮瘥,有胃口热,食易消,故瘥。《素问》谓之食瘥,亦类消中之状,俗名肚瘥。”因痰饮者,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胃中热者,宜二陈汤加黄连,或五苓散加桂加辰砂。膈上停寒中有伏饮者,见辛热则消,可呷姜汤数口,或进干姜剂而愈。参见消中、中消条。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病名。因痰饮或胃热所致食入易消的疾患。又称饮瘥、食瘥、肚瘥。《杂病证治准绳》:“心瘥,亦痰饮所致,俗名饮瘥,有胃口热,食易消,故瘥。《素问》谓之食瘥,亦类消中之状,俗名肚瘥。”因痰饮者,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胃中热者,宜二陈汤加黄连,或五苓散加桂加辰砂。膈上停寒中有伏饮者,见辛热则消,可呷姜汤数口,或进干姜剂而愈。参见消中、中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