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
①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白光)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宜益气养血为主。气为阳,心气虚亦作心阳虚。详该条。
②指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小儿药证直诀》:“心主惊,……虚则卧而悸动不安。”症见心悸气短,动则加重,自汗,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无力,或兼面(白光)白,倦怠乏力等。多由胎元不足或病后体虚而成。治宜补心气,安心神。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以助气,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养心安神。参见心阳虚条。
《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病证名。
①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白光)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宜益气养血为主。气为阳,心气虚亦作心阳虚。详该条。
②指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小儿药证直诀》:“心主惊,……虚则卧而悸动不安。”症见心悸气短,动则加重,自汗,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无力,或兼面(白光)白,倦怠乏力等。多由胎元不足或病后体虚而成。治宜补心气,安心神。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以助气,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养心安神。参见心阳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