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气功专论。撰者不详。原刻于十二面圆柱形玉佩高5.3厘米,径3.5厘米,每面刻三、四字共45字。约刻于战国时期。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有气功学者认为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时的注意事项。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文物。
《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气功专论。撰者不详。原刻于十二面圆柱形玉佩高5.3厘米,径3.5厘米,每面刻三、四字共45字。约刻于战国时期。现藏天津历史博物馆。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有气功学者认为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时的注意事项。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