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有阳虚阴损之别。《证治汇补·汗病》谓盗汗多见于虚劳之人。“阴气损伤,宜养荣清热。或大病之后,新产之余,及久出盗汗不止,则阳气亦虚,宜补气固阳。”阳气虚者,治宜益气敛汗,用参芪汤、牡蛎散;心阳虚者,宜柏子仁汤;心肾两虚者,用心肾丸。阴虚者,用黄芪鳖甲散、秦艽汤。参见盗汗、阴虚盗汗条。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着。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有阳虚阴损之别。《证治汇补·汗病》谓盗汗多见于虚劳之人。“阴气损伤,宜养荣清热。或大病之后,新产之余,及久出盗汗不止,则阳气亦虚,宜补气固阳。”阳气虚者,治宜益气敛汗,用参芪汤、牡蛎散;心阳虚者,宜柏子仁汤;心肾两虚者,用心肾丸。阴虚者,用黄芪鳖甲散、秦艽汤。参见盗汗、阴虚盗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