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双肾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双肾藤拼音注音Shuānɡ Shèn Ténɡ别名

    马蹄、羊蹄藤

    来源

    为豆科羊蹄甲属植物湖北羊蹄甲Bauhinia hupehana Craib,以入药。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于栽培3、4年后,秋季挖根,晒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用于防治痢疾,睾丸肿痛,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

    1~2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双肾藤拼音注音Shuānɡ Shèn Ténɡ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豆科植物鄂羊蹄甲。秋季收采。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丛中、林中及山坡石缝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原形态

    鄂羊蹄甲,又名:马蹄。

    木质藤本,被稀疏红棕色柔毛。茎纤细,四棱,有卷须2支,对生。叶对生,卵形或心形,长约5厘米,宽约6厘米,先端分裂,裂片顶端圆形,全缘,基部心脏形,叶脉掌状,7~9条,叶柄长3.5~4.5厘米。伞房花序顶生,长5~8厘米,花序轴被红棕色柔毛;小花红棕色,上有紫色脉纹,苞片与小苞片线状,亦被红棕色柔毛,长5~7毫米;花瓣5,匙形,两面除边缘外,均被红棕色长柔毛,边缘皱边状,基部楔形,长1~1.5厘米;雄蕊10,发育雄蕊仅3枚,花丝长约1.5~2厘米,花药瓣裂;雌蕊单一,子房长柱形,县长柄,无毛,柱头头状。荚果带形,扁平,无毛,有明显的网脉,长14~21厘米,宽4~5厘米;有种子数粒。花期6月。果期8月。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

    治痢疾,疝气,睾丸肿痛。

    《四川中药志》:"治膀胱疝气,皋丸肿痛,肾囊风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炖肉服。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防治菌痢:鄂羊蹄甲根(切片)一至二两。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二次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②治膀胱疝气:双肾藤、荔枝核、橘核、小茴、吴萸根。炖猪小肚吃。(《四川中药志》)

    ③治睾丸肿痛:双肾藤、鸡肾草、木辈子、双肾草、茴香根、气桃子。共炖猪肉吃。(《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双肾藤拼音注音Shuānɡ Shèn Ténɡ别名

    夜关门、羊蹄甲、马蹄、羊蹄藤、猪腰藤、马鞍藤、鹰爪风、缺月藤、燕尾藤

    英文名Hupeh Bauhinia Root, Root of Hupeh Bauhinia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鄂羊蹄甲的根或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uhinia glauca(Wall.ex Benth.)Benth.subsp.hupehana(Craib)T.Chen[B.hupehana Craib;B.hupehana Craib var.grandis Craib]

    采收和储藏:野生的秋季挖根,栽培的于栽培3-4年后,秋季挖根,晒干;茎叶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200m的灌木丛中、林中及山坡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原形态

    鄂羊蹄甲 木质藤本,被稀疏红棕色柔毛。茎纤细,四棱,卷须1个或2个对生。单叶互生;叶柄长3.5-4.5cm;叶片肾形或圆形,长3-8cm,宽4-9cm,先端分裂,裂片顶端圆形,全缘,基部心形至截平,两面疏生红褐色柔毛,后上面无毛;叶脉掌状,7-9条,伞房花序顶生,长5-8cm,花序轴、花梗密被红棕色柔毛;苞片与小苞片丝状,被红棕色柔毛,长7mm;萼管状,有红棕色毛,筒部长1.3-1.7cm,裂片2个;花冠粉红色,花瓣5,匙形,两面除边缘外,均被红棕色长柔毛,边缘皱波状,基部楔形,长1-1.5cm;能育雄蕊仅3枚,花丝长约1.5-2cm,花药瓣裂;雌蕊单一,子房长柱形,具长柄,无毛;柱头头状。荚果条形,扁平,无毛,有明显的网脉,长14-30cm,宽4-5cm,种子多数。花期4-6月,果期8-9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不耐严寒。对土壤选择不严,砂质壤土、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育苗,开沟条播,行距20-33cm,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出苗后,加强松土除草等管理工作,8-9月可施追肥1次,第2年春季或秋季移栽。

    性状

    根圆柱形,稍扁,大小长短不一,直径1-3.5cm。表面褐色,有细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并有少数细须根或残留须根痕,有的成凹沟。质坚硬,断面皮部褐棕色,木部色稍淡,密布细小孔洞(导管)。无臭,味涩微苦。

    化学成分

    根含香橙素(aromadendrin),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5,7-二羟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等。

    药理作用

    种子中有特异性的抗N的植物血球凝集素。

    归经

    肾;大肠经

    性味

    苦涩;平;无毒

    功能主治

    收敛固涩,解毒除湿。主咳嗽咯血,吐血,便血,遗尿,尿频,白带,子宫脱垂,痢疾,痹痛,疝气,睾丸肿痛,湿疹,疮疖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大剂量可用至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治膀胱疝气,睾丸肿痛,肾囊风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ào Zi Yǎn Jinɡ Guǒ别名大罗伞、山豆根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纽子果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virens Kur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
  • 别名老熊花来源锦葵科豹子眼睛花Abutilon sinense Oliv.,以根皮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消炎,接骨。主治肝炎,淋巴腺炎,乳头炎,疮疖,骨折,脚癣。用法用量2钱。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治疗脚癣用酒精浸泡涂......
  • 拼音注音Bào Pí Zhānɡ别名扬子木姜子、剥皮枫、花壳柴英文名Chinese Litse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豹皮樟的根及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sea coreana Lévl.var. sine......
  • 拼音注音Bào Pí Gū别名豹皮香菇、白香菇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蘑科真菌洁丽香菇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ntinus lepideus Fr.[Agaricus lepideus F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生境分布生......
  • 《中药大辞典》:豹肉拼音注音Bào Ròu出处《别录》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的肉。性味甘酸,温。①《别录》:“味酸,平,无毒。“②《千金·食治》:“酸,温,无毒。“③《日华子本草》:“微毒。“④《医林纂要》:“甘,温。“功能主治①《别录》:“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