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
①指临产两目失明。《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将临月,两目失明,不见灯火,头痛眩晕,腮颔肿不能转侧,此肝经热毒上攻,由过食炙煿、火酒、辛辣等物,名曰胎热。”治宜天冬饮。
②指婴儿出生后目闭面赤,眼胞浮肿,烦啼不已,溺赤粪稠之症。此因小儿在母胎时感热所致,故名。一般认为是因孕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时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陈念祖(修园)着。二卷。 选择常用方剂 108 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
《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 重要著作之一。
病名。
①指临产两目失明。《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将临月,两目失明,不见灯火,头痛眩晕,腮颔肿不能转侧,此肝经热毒上攻,由过食炙煿、火酒、辛辣等物,名曰胎热。”治宜天冬饮。
②指婴儿出生后目闭面赤,眼胞浮肿,烦啼不已,溺赤粪稠之症。此因小儿在母胎时感热所致,故名。一般认为是因孕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