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
①痰中带血。《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详见咳血、嗽血、咯血等条。
②血随唾液而出。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或肾水不足,阴虚火旺所致。脾不统血者,伴心悸怔忡,睡卧不安,饮食减少,疲乏无力,用归脾汤、七珍散等方加减。肝不藏血者,伴头痛,胁痛,口渴,便秘,用当归龙荟丸、泻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伴见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质红,脉细数,用滋阴降火汤、麦冬养营汤等方。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证名。
①痰中带血。《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详见咳血、嗽血、咯血等条。
②血随唾液而出。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或肾水不足,阴虚火旺所致。脾不统血者,伴心悸怔忡,睡卧不安,饮食减少,疲乏无力,用归脾汤、七珍散等方加减。肝不藏血者,伴头痛,胁痛,口渴,便秘,用当归龙荟丸、泻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伴见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质红,脉细数,用滋阴降火汤、麦冬养营汤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