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不孕证型之一。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种子门》。多因秉赋不足,肾精不充,天癸不能按时而至,或至而不盛,冲任脉虚,胞脉失养,不能摄精成孕。除有多年不孕史(三年以上)外,兼见神倦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月经不调等,治宜补肾调经,调补冲任。偏肾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小腹寒凉,治宜温补肾阳,用桂附八味丸或毓麟珠加补骨脂、巴戟天、肉桂、附子等。偏肾阴虚者,兼见颧红唇赤,潮热盗汗等症,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病名。不孕证型之一。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种子门》。多因秉赋不足,肾精不充,天癸不能按时而至,或至而不盛,冲任脉虚,胞脉失养,不能摄精成孕。除有多年不孕史(三年以上)外,兼见神倦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月经不调等,治宜补肾调经,调补冲任。偏肾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小腹寒凉,治宜温补肾阳,用桂附八味丸或毓麟珠加补骨脂、巴戟天、肉桂、附子等。偏肾阴虚者,兼见颧红唇赤,潮热盗汗等症,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