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其证初因暴怒伤肝,胁腹胀痛;继则郁怒化火,烦热吐衄;肝病伤脾则倦怠少食。《景岳全书·杂证谟》:“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多见气满腹胀,所当平也。及其怒后而逆气已去,惟中气受伤矣,即无胀满疼痛等证,而成为倦怠,或为少食。”暴怒伤肝者,用解肝煎、神香散、六郁汤等方;郁怒化火者,用化肝煎;肝脾受伤者,选用五味异功散、大营煎,归脾汤等方。参见三郁、七情郁症、内郁条。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病证名。其证初因暴怒伤肝,胁腹胀痛;继则郁怒化火,烦热吐衄;肝病伤脾则倦怠少食。《景岳全书·杂证谟》:“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多见气满腹胀,所当平也。及其怒后而逆气已去,惟中气受伤矣,即无胀满疼痛等证,而成为倦怠,或为少食。”暴怒伤肝者,用解肝煎、神香散、六郁汤等方;郁怒化火者,用化肝煎;肝脾受伤者,选用五味异功散、大营煎,归脾汤等方。参见三郁、七情郁症、内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