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系指咽喉焮红,浸肿疼痛甚则化脓塞咽的疾病。《外证医案汇编》卷一描述该病“其来势太猛,倘猛不可遏”,故曰猛疽。其原因多由肺肝二经蕴痰毒邪火上攻咽喉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用普济消毒饮等加减。该病类似今之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等。参见喉痈条。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病名。系指咽喉焮红,浸肿疼痛甚则化脓塞咽的疾病。《外证医案汇编》卷一描述该病“其来势太猛,倘猛不可遏”,故曰猛疽。其原因多由肺肝二经蕴痰毒邪火上攻咽喉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用普济消毒饮等加减。该病类似今之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等。参见喉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