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痧证之一。此证属于暗痧,不易识别。《痧胀玉衡·落弓痧》指出此病:“倏忽昏迷不醒,或痰喘不已,眼目上吊,形如小儿落弓之证。此暗痧难识,必须审脉辨证,确是痧毒,看其身体凉热,唇舌润燥如何,然后治之。”脉多微细而数,或动止不匀。治疗先宜放痧,后以清痰、降气、凉膈法治之,宜大黄丸、千缗汤等方加减治疗。参见痧条。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
痧证之一。此证属于暗痧,不易识别。《痧胀玉衡·落弓痧》指出此病:“倏忽昏迷不醒,或痰喘不已,眼目上吊,形如小儿落弓之证。此暗痧难识,必须审脉辨证,确是痧毒,看其身体凉热,唇舌润燥如何,然后治之。”脉多微细而数,或动止不匀。治疗先宜放痧,后以清痰、降气、凉膈法治之,宜大黄丸、千缗汤等方加减治疗。参见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