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痢疾久延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多因痢症久延,脾胃亏损,中气下陷所致。证见大便常带粘冻血液,腹部隐痛,虚坐努责,甚至脱肛,肌肉消瘦,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等。一般治久痢脱肛,脾虚下陷,用三奇散、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用桑螵蛸散;阴血已亏,湿热末尽,用驻车丸;脾肾阳虚,渐见滑脱者,用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方。本病可见于慢性结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溃疡性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等疾患。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病名。痢疾久延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多因痢症久延,脾胃亏损,中气下陷所致。证见大便常带粘冻血液,腹部隐痛,虚坐努责,甚至脱肛,肌肉消瘦,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等。一般治久痢脱肛,脾虚下陷,用三奇散、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用桑螵蛸散;阴血已亏,湿热末尽,用驻车丸;脾肾阳虚,渐见滑脱者,用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方。本病可见于慢性结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溃疡性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