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硫黄菌

    《全国中草药汇编》:硫黄菌别名

    硫黄多孔菌

    来源

    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硫黄多孔菌Tyromyces sulpbureus (Bull. ex Fr.) Donk,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

    生长在栎、桦、枫、李、海棠、冷杉及落叶松的活立木及木桩上。

    药理作用

    此菌产生的齿孔酸(eburicoic acid),可用以合成甾体药物(类固醇化合物),这种甾体药物对机体可以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性味

    干,温。

    功能主治

    调节机体,增进健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硫黄菌拼音注音Liú Huánɡ Jūn别名

    黄芝、金芝、硫黄多孔菌、鲑鱼菌、硫色菌、树鸡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硫色干酪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yromyces sulphureus(Bul.ex Fr.)Donk[Polyporus sulphureus Fr.;Laetiporus sulphureus (BULL.EX Fr.)Bond.et Si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阔叶及针叶树的树干或木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南及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硫色干酪菌,子实体无柄或基部狭窄似菌柄。菌盖半圆形,往往覆瓦状,肉质,老后干酪质,(3-28)cm×(3-30)cm,厚0.5-2cm,有微细绒毛或光滑,有皱纹,无环带,柠檬黄色或鲜橙色,后期褪色;边缘薄,波浪状至瓣状裂。菌肉白色或浅黄色,厚0.4-1.8cm,菌管长1-4mm。管口硫黄色,后期褪色,多角形,平均每1mm间3-4个,孢子卵形至近球形,有小尖,无色,光滑,(5-7)μm×(4-5)μm。

    性状

    性状鉴别,子实体无柄。菌盖半圆形,长径或色淡,有毛或无毛,有皱纹,边缘波状或瓣裂。管口两面硫黄色,或色淡,管口有多角形,每1mm间3-4个。质硬而脆。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3β-羟基-8,24-羊毛甾二烯-21-酸(3β-hydroxylanosta-8,24-dien-21-oic acid),胡芦巴碱(trigonelline),龙是肌碱(homarine)等。

    性味

    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

    益气补血。主气血不足;体虚;衰弱无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作食品。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波罗蜜核中仁拼音注音Bō Luó Mì Hé Zhōnɡ Rén出处《纲目》来源为桑科植物木波罗的种仁。性味《纲目》:“甘微酸,平,无毒。“功能主治益气,通乳。治产后乳少或乳汁不通。①《纲目》:“补中益气。“②《陆川本草》:......
  • 拼音注音Bīn Xuán Huā别名马鞍藤、肾叶天剑来源旋花科打碗花属植物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 (L.)R. Brown,以全草及根状茎入药。秋冬采集根状茎,洗净晒干;夏秋采挖全草,切段晒干。性味微苦,温。功......
  • 拼音注音Bīn Hǎi Qián Hú英文名Binhai common hogfennel root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滨海前胡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ucedanum japonicum Thu......
  • 拼音注音Bào Zhànɡ Zhú别名吉祥草、马鬃花、观音柳、花丁子、马骔花英文名Coralplant出处始载于《华北经济植物志要》。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爆仗竹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sselia equisetiform......
  • 《中药大辞典》:瓣蕊唐松草拼音注音Bàn Ruǐ Tánɡ Sōnɡ Cǎo别名花唐松草、马尾黄连、肾叶唐松草(《河北中药手册》)出处《河北中药手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秋季采挖,去净泥土,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和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