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见顾膺陀《妇科集·调经类》。亦名经水忽来忽断。多因经行期间,血室正开,为风寒外袭,或肝气所伤,均阻碍经血下行,腠理、经络失于宣畅。症见经来忽断忽续,或每日经来几滴即止,或五日,十日又来几滴,月行经次数常达三四次,面色青黄,腹中时痛,或有寒热往来等症。治宜补益肝血,疏郁散风,方用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丹皮、延胡索、甘草、柴胡、白术)。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病证名。见顾膺陀《妇科集·调经类》。亦名经水忽来忽断。多因经行期间,血室正开,为风寒外袭,或肝气所伤,均阻碍经血下行,腠理、经络失于宣畅。症见经来忽断忽续,或每日经来几滴即止,或五日,十日又来几滴,月行经次数常达三四次,面色青黄,腹中时痛,或有寒热往来等症。治宜补益肝血,疏郁散风,方用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丹皮、延胡索、甘草、柴胡、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