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又名囟开不合、囟解。指小儿到一定年龄,囟门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以致囟门较正常为大,或可见囟门部稍稍隆起。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大都在出生六个月间时,开始骨化,后囟在二至四个月时闭合,前囟在一岁至一岁半时闭合。如延迟不合,多由父母精血不足,以致小儿先天肾气虚弱,不能充养脑髓而成。多见于脑积水、佝偻病等病症。治宜培补气血,滋肾充髓。用《医宗金鉴》扶元散内服;或用六味地黄丸久服。外用封囟散,以猪胆汁调匀,摊纱布上贴于囟门。针灸:取肾俞、气海、大杼、三阴交、复溜、足三里。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斋、新甫)着。二卷。阐述伤科的病症治疗,凡方药、手法、用具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又名囟开不合、囟解。指小儿到一定年龄,囟门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以致囟门较正常为大,或可见囟门部稍稍隆起。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大都在出生六个月间时,开始骨化,后囟在二至四个月时闭合,前囟在一岁至一岁半时闭合。如延迟不合,多由父母精血不足,以致小儿先天肾气虚弱,不能充养脑髓而成。多见于脑积水、佝偻病等病症。治宜培补气血,滋肾充髓。用《医宗金鉴》扶元散内服;或用六味地黄丸久服。外用封囟散,以猪胆汁调匀,摊纱布上贴于囟门。针灸:取肾俞、气海、大杼、三阴交、复溜、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