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腹壁痈疽之发展迟缓者。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亦名肉色疽。多因寒气客于经络,致营卫滞涩,气血壅凝而成。症见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红不热,其疽大如拳,小如桃李,痛引腰腿,数月不溃,久则乃变为紫暗色,寒热食少,肌体尪羸,皮肉俱烂,如牛领疮。甚则通体紫暗,则属败症。初可服山甲内消散;若不应不可强消,免损胃气,改用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芦巴以温补之;外可用木香饼熨或用独头蒜捣铺患处艾炷灸之,知热为度,次日再灸,直至消或溃为效。溃后可按痈疽溃疡治疗。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病名。腹壁痈疽之发展迟缓者。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亦名肉色疽。多因寒气客于经络,致营卫滞涩,气血壅凝而成。症见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红不热,其疽大如拳,小如桃李,痛引腰腿,数月不溃,久则乃变为紫暗色,寒热食少,肌体尪羸,皮肉俱烂,如牛领疮。甚则通体紫暗,则属败症。初可服山甲内消散;若不应不可强消,免损胃气,改用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芦巴以温补之;外可用木香饼熨或用独头蒜捣铺患处艾炷灸之,知热为度,次日再灸,直至消或溃为效。溃后可按痈疽溃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