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痧证之一。
①指寒饮伤中,痧毒寒凝的病证。《痧胀玉衡·寒痧辨》:“若一有食积血阻于中,而服大寒之饮,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于中,未有得宁者矣,……是名寒痧。”先宜放痧,接服三备丸等方。
②寒气外袭所致之痧证《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寒痧,此系外受寒邪,寒气入经,身发潮热。治法,用钱刮两臂臑穴、两曲池穴,用针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方治以砂仁、粟梗、藿香、槟榔、灯心等煎服。参见痧条。
③小儿发痧之一种。症见潮热,指尖微冷,怕寒喜热。多由臭气入肺胃之经,感受寒邪而发。治宜温中辟秽,刮臂臑、尺泽;针曲池、少商、委中。并用藿香、紫苏、橘红、青木香等味煎服。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病名。痧证之一。
①指寒饮伤中,痧毒寒凝的病证。《痧胀玉衡·寒痧辨》:“若一有食积血阻于中,而服大寒之饮,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于中,未有得宁者矣,……是名寒痧。”先宜放痧,接服三备丸等方。
②寒气外袭所致之痧证《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寒痧,此系外受寒邪,寒气入经,身发潮热。治法,用钱刮两臂臑穴、两曲池穴,用针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方治以砂仁、粟梗、藿香、槟榔、灯心等煎服。参见痧条。
③小儿发痧之一种。症见潮热,指尖微冷,怕寒喜热。多由臭气入肺胃之经,感受寒邪而发。治宜温中辟秽,刮臂臑、尺泽;针曲池、少商、委中。并用藿香、紫苏、橘红、青木香等味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