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疳疾证候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症见羸瘦,皮肤干枯,两目干燥凹下,或畏光,夜热不安,啼哭无泪,腹部胀满,口干唇燥,或颈项倒斜。多因小儿乳食不调,心、脾积热,津液虚损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养阴,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病证名。疳疾证候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症见羸瘦,皮肤干枯,两目干燥凹下,或畏光,夜热不安,啼哭无泪,腹部胀满,口干唇燥,或颈项倒斜。多因小儿乳食不调,心、脾积热,津液虚损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养阴,用参苓白术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