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水肿病之一。亦称风(疒水)。出《素问·水热穴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由脾肾虚,汗出当风所致。水散溢皮肤,与风湿相搏,证见身浮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肿上凹而不起,骨节疼痛,恶风,脉浮大。《医宗金鉴·肿胀》:“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风水之证,面与胫足同肿也。”“从上肿者,多外感风邪,故宜乎汗;从下肿者,多内生湿邪,故宜乎利水。”
《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病名。水肿病之一。亦称风(疒水)。出《素问·水热穴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由脾肾虚,汗出当风所致。水散溢皮肤,与风湿相搏,证见身浮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肿上凹而不起,骨节疼痛,恶风,脉浮大。《医宗金鉴·肿胀》:“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风水之证,面与胫足同肿也。”“从上肿者,多外感风邪,故宜乎汗;从下肿者,多内生湿邪,故宜乎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