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指下肢血脉挛曲发疮难愈之溃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多因湿热阻滞肌肤,或留于经络血脉而发。该证多发于下肢,尤以胫部为常见。证见患部血脉挛曲痛痒,搔之多溃烂而流黄水,甚则赤热焮肿,缠绵难愈。继发感染则多并发全身寒热,或兼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治宜消热解毒,祛风利湿,方选消风散,或三妙丸内服,外擦宜用青黛散,或三石散。相当于现代之下肢静脉曲张,或因继发感染后之综合征。
《时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陈念祖(修园)着。二卷。 选择常用方剂 108 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
《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 重要著作之一。
病名。指下肢血脉挛曲发疮难愈之溃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多因湿热阻滞肌肤,或留于经络血脉而发。该证多发于下肢,尤以胫部为常见。证见患部血脉挛曲痛痒,搔之多溃烂而流黄水,甚则赤热焮肿,缠绵难愈。继发感染则多并发全身寒热,或兼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治宜消热解毒,祛风利湿,方选消风散,或三妙丸内服,外擦宜用青黛散,或三石散。相当于现代之下肢静脉曲张,或因继发感染后之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