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
①阳虚肺寒所致的多饮多溲病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②因心火刑肺,肺燥津耗所致消渴病。证见口渴多饮,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等。《辨证录·消渴门》:“消渴之病,有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水约得一斗,人以为上消之病也,谁知是肺消之症乎。”治宜清心润肺,用清上止消丹、二冬苓车汤。参见消渴、上消条。
《儒门事亲》(公元 1228 年? )金.张从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张治疗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凉,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长处。
病名。
①阳虚肺寒所致的多饮多溲病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②因心火刑肺,肺燥津耗所致消渴病。证见口渴多饮,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等。《辨证录·消渴门》:“消渴之病,有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水约得一斗,人以为上消之病也,谁知是肺消之症乎。”治宜清心润肺,用清上止消丹、二冬苓车汤。参见消渴、上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