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又名肺热痿。因郁火克金,肺热叶焦,或肾火上炎所致。症见皮肤干燥枯槁,喘息咳逆,下肢痿软。《症因脉治》卷三:“肺热痿软之症,皮质干揭,上则喘咳,下则挛拳。此《内经》肺热成痿之症也。”治宜滋肾清肺,肾火上炎,用知柏天地煎、玄武胶为丸;肺中伏火,用二母二冬汤合家秘泻白散。参见痿、皮毛痿条。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证名。又名肺热痿。因郁火克金,肺热叶焦,或肾火上炎所致。症见皮肤干燥枯槁,喘息咳逆,下肢痿软。《症因脉治》卷三:“肺热痿软之症,皮质干揭,上则喘咳,下则挛拳。此《内经》肺热成痿之症也。”治宜滋肾清肺,肾火上炎,用知柏天地煎、玄武胶为丸;肺中伏火,用二母二冬汤合家秘泻白散。参见痿、皮毛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