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味甘,气平。无毒。乡落俱有,平地沿栽。根实花茎,依时收采。各有用度,并无麻骨可作炬心,麻皮堪绩布疋。麻子入药,修制宜精。始用帛包浸沸汤,待冷检出;井内,隔水勿沾。务过一宵,方取曝日。候干燥置平地面,压重板揩净壳皮。择起细仁,随宜索效。或搀粳米煮粥,或佐血药为丸。经入阳明大肠及足太阴脾脏。恶茯苓一大肠风热,结涩便难。止消渴而小水能行,破积血而血脉可腹。胎逆横生易顺,产后余疾总除。和菖蒲鬼臼为丸,吞服即见鬼魅。(要见鬼者,用各等分,杵,丸弹大。每朝向日服一丸,满百日即见鬼魅。)合豆子头发着井,祝敕能辟瘟魔。
(除夜四更,取麻子、豆子各二七粒,家人头发少许,着头发滋润。久服肥健,不老仙。重压取油,亦能油物。麻花味苦性热,堪调经水不通。驱恶风黑色遍身,散诸风瘙痒难抵。麻根煮服,更通石淋。除难产带下崩中,逐 折挝打瘀血。
麻叶捣汁,又杀蛔虫。或被蝎伤,敷之即效。麻沸汤专主虚热,渍麻汁善解渴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