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味苦、辛,气寒。无毒。旷野平原,随处俱有。叶类旋覆,花似丹参。冬至后发生,夏至时枯瘁,故谓夏枯草也。四月收采,洗净阴干。凡用拯 ,王瓜为使。破症坚 瘤结气,散瘰 鼠 头疮。寒热堪驱,湿痹兼却。
(谟)按∶夏枯草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枯,故逢夏至梗枯也。丹溪有言∶善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能治肝虚目疼、冷泪不止、羞明怕日、久视昏花。用夏枯草五钱、香附子一两,研细为散,茶调下咽,服之诚有神功。惜乎!《本经》未之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