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火气通于心”,火为阳邪,火性炎上,如《尚书·洪范》曰:“火曰炎上”,故火(热)邪所致疾病的预报,应以“火—炎—心”的特点掌握先兆证的规律。火为阳邪,阳主动,故火性炎热、向上,即火性有迅猛、升腾、燔灼的特性,多表现于人体的头面部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临床上,凡是起病急暴,火势燔炎,升腾向上的,即以“炎上”为特点的病证则提示火病的可能,具体以心烦、恶热、烦渴、汗出为前症。
内火(火热内生),是内体阳盛有余,阴虚阳亢的病证,则以狂躁,神志不安为火热内生之先兆。继则以神昏、谵妄和各种出血为凶兆。因心主神明,火气通于心又心主血脉,故火气易迫血妄行。总之,火邪为患的预报应以“炎上”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