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初起用粉葛、僵蚕、蝉蜕,以散风热;以牛子、连翘、金银花、土茯苓,消肿败毒;生地、黄芩、元参、栀仁、豆根、麦冬、石膏清热;木通、泽泻、车前子,引热下行。重者,再加马勃、龙胆草。马勃为喉科必要之药。外用生鲜牛膝兜捣碎煎水,当茶汤时时服之。或以生鲜万年青捣汁,或服或噙,或时常漱口为妙。喉症轻者以除瘟化毒散主之,重者以神功辟邪散主之,再重者以神仙活命汤主之。轻则日服一二剂,重则非日服三四剂不可,将疫毒由上焦引至中焦,由中焦引至下焦从大便出。大便泄泻,火毒下行,此为吉兆。大便闭塞,少加熟大黄,少加元明粉。如仍闭塞,改用生大黄、大便泄即去。轻者服十余剂即愈,重者竟有服至二三十剂者,总以白点退净为度。其药味、分量之加减,剂数之多寡,须临症制宜,总不外乎以上各药,不必另更别方,连日赶紧服之,自然全愈,屡试屡验。白点退完,当用清凉之品,以清心涤肺汤主之,日服一剂,消尽余毒。无须过服补药,恐余毒未尽也。是在临症灵机活法行之。
以上白喉治法,凡单蛾、双蛾、以及喉痈、喉痹、缠喉风、走马喉风、风热喉咙,并喉内红肿等症,总不外乎如此汤药,皆可根据法治之。其吹喉药末,总以元朱丹为第一灵丹也。